2012年4月12日

《下廚記》《上海老味道》《煮物之味》

http://777walkers.blogspot.com/



《下廚記》 邵宛澍 著 遠足文化出版
《上海老味道》 沈嘉祿 著 遠足文化出版
《煮物之味》 孔明珠 著 遠足文化出版



本文只有較少的作者文筆跟內容感想,絕大部分是我對書籍之中的注解,或外觀設計的吐槽。,但總結我對這三本書的觀後感就是:「以後遠足的書從圖書館借閱之後,再考慮是否購買。」。



三本書都是大陸作者,遣詞用字中難免有些兩岸差異或者各地方言需要解釋,遠足的確做了各種詞句的注解,從寬容的方向說,這些條目並不完全一無可取,但說句真話,三本書中最「激怒」我的,也的確是從這些地方而來。

《下廚記》較早閱讀,所以有些地方已經印象不深,但我清楚記得書中確實有「消失的注解」的存在,因為《下廚記》是三本書當中唯一直接將注解列在當頁左側的排版,一次文章最末翻頁閱讀時,實在讓我對於憑空消失的注解印象深刻至極。但大致上除此之外,印象中並沒有其他問題。

之後的《上海老味道》,才真是讓我歎為觀止。

首先,我認為出版社書中有提到店家註解太過敷衍,多少次在書中翻閱到都是以「已不在該地址」帶過,相較於九歌出版社所出版的《雅舍談吃》之中,言簡意賅地介紹出該店於何時何地開始發展,有什麼招牌菜,東家又有何逸事趣聞,這樣的介紹又豈止相形見絀可形容。

當然「海蜒頭」之於「銀魚」的方言,不論兩岸與否都有解釋註明的需求,但我完全不能理解「公車」有需要特別註解的必要…當下看到公車底下也有個註解標籤的時候,我還存疑了兩三秒才向後翻出了解釋。



公車:公共汽車。






若本書不是五折購入,我絕對會把書扔出手上。

我不知道為什麼公車需要註解,就像我不知道「糍飯」跟「甑餅」或者「豆板粽」為什麼沒有註解一樣。

而且三本書用詞引索的數字在字裡行間都太過不清楚,除了《下廚記》以外,解釋又都在文章最後列出,閱讀之中兩相對照就頗為不便,若是閱讀完通篇文章之後要尋找就更難了。

另外《上海老味道》跟《煮物之味》在書中都曾冷不防出現的缺字,雖不至於郭公夏五影響閱讀,但難道還要讀者大海撈針似的找字填空了?

打到這邊的時候,其實《煮物之味》才看完三分之二,但一共發現了四個缺字一個錯別字,完全超出我對編輯容錯率的接受程度,氣得我扔了書就爬上來發洩。

三本書看完我非但未曾胃口大開,倒是怒火中燒,真不知道之前先看的《紅茶之國》是哪邊有問題才會都沒這種問題,我都不知道應該不應該對自己火上加油的回頭去找問題了…

我個人另外反感的是《煮物之味》將封面強加上書腰的設計,本來我就不喜歡書腰當然是一大重點,但是更不喜歡的是把書腰黏在書背的這種作法,從頭到尾整體的設計只令我感覺畫蛇添足。



三位作者的文筆各有不同,好壞我評論不上,用食物比喻就像在啃甘蔗,甜歸甜,甘蔗渣在嘴裡就不是個滋味,要歸咎這是因為各地口味不同所以造成我這種反應也不太對,畢竟飲食書我看的也不只一本,但對這幾本就是…有些意興闌珊。

其中我最喜歡的可以說是《煮物之味》之中的文筆,選菜挑菜快鍋熱炒,帶著令人熟悉的家庭飯菜香。

但之中提到一些有關日本飲食的部份卻也比另外兩本書更讓我倒盡胃口,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在日本待過的孔娘子會將「紫蘇梅」稱之為「紅色的烏梅」,而身為一個會說台語的台灣人我更沒辦法忍受「おでん」的音譯註解是「喔蛋」,當然,或許上海腔的發音是類似的,但是為什麼不用羅馬拼音呢…